發表文章

從親子關係與需求看現在正夯的「旅蛙」

圖片
( 張閔淳/諮商心理師 圖片引自網路) 每個人都渴望成為那被照顧的青蛙 同時也在追求自己那想要被他人需要的需要 最近,許多人迷上了一款名為「旅蛙」的遊戲,網路上已經有人從心理學、客體關係的觀點探究這款遊戲究竟為何能如此吸引人?是什麼原因讓人能不斷的等著、盯在手機前,默默的等自己所養的青蛙回家?今天,想從親子關係、孩子的獨立自主及需求議題,探究這一回事! 當青蛙不在家,我們收割三葉草、幫蛙孩子準備行囊、食物,就是等著牠「隨時回家」後能夠讓蛙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用心,也希望牠在家的時間能多停留一會...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看到蛙孩子在家,無論是在睡覺、看書、寫字、吃東西,心裡就是有著一股「心滿意足」的感覺,而當蛙孩子不在家,我們就在想著...怎麼樣可以讓他願意回家,但同時好像也會有一種可以放心去做自己的事情的感覺。 這樣的過程,讓我想到 青少年時期孩子長大過程,我們都了解總一有天他會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會到外發展與開拓屬於自己的天空,但此時,大部分在這階段中較需要調適的反而是自小就守候在孩子身邊的父母,因為我們得去面對孩子不再依賴自己,可能需要我們的協助與幫助也將逐漸減少。 而面對這樣的失落,似乎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顧好,並且等待孩子再次回家,而回家時若能再帶上自己喜歡吃的、用的(各類名產)以及對自己的關心與貼心(明信片),則更能讓心中備感溫暖,也是這樣的感受,讓我們能夠渡過孩子長時間不在自己身邊的孤單。 我們從養蛙的過程中,看見了我們的親子關係中;是「被需要」?還是渴望能時時被關注與被照顧?。 1.渴望「被需要」建立自我價值 被需要的感受,對任何人而言都相當重要,因為它是建立自我價值的重要來源,我們也從對他人的付出與他人對自己的需要與回饋,滿足了自己。從親子關係中,也經常看到父母這樣的需要,然而當我們將自己的自我價值與被需要的感受如石頭般壓在自己與孩子身上時,關係往往就會造成綑綁與束縛。 「旅蛙」遊戲中,正反映了現在多數人嚮往那不受拘束、不被控制的自在感受,而現實生活中遇到正處發展階段、獨立自主孩子的父母而言(也就是遊戲中者主人),也須意識...

如何面對孩子保有秘密

圖片
如何面對孩子保有秘密 張閔淳 / 諮商心理師 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父母們一定會發現孩子會開始出現一些與以往不一樣的行為,像是手機上鎖、對父母開始保有秘密及隱私、寫日記藏起來不被發現等,對許多父母而言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內在會充滿許多矛盾,一方面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一定會有想要自己的空間;但另一部分不免也會在心中燃起許多擔心與疑問「我的孩子是不是交到壞朋友 ? 」、「是不是親子關係出現了一些問題 ? 」、「孩子會不會學壞 ? 」並且覺得孩子以往都會黏在自己身邊分享自己所發生的事情,現在好像一回家就躲進房間,不清楚也不了解孩子在做些什麼,問了又時常以「沒什麼」等回應帶過,開始感覺到與孩子間的距離變遠了,面對孩子這樣的轉變,做父母的是不是失落又心急? 孩子開始「保有秘密」到底在傳達著什麼訊息? 舉一個例子:一位學生說到與母親間的親子衝突,當時她這樣說「她明明就是想要知道我是不是有男朋友不直接問,然後盡辦法要偷看我的手機,甚至還跑去學校問老師 ! 」確實,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孩子覺得自己不被信任;我們常發現 影響親子關係的並非是秘密本身,而是信任感的衝擊。 「自立的展現」是兒童時期要跨越至青少年甚至成人時期重要的行為表現,孩子會透過叛逆、衝撞父母、長輩價值觀來認識自己,而保守秘密也是一種自力的表現,象徵著孩子不再什麼事情都得向父母告知與報備。所以,請父母親先別急著焦慮擔心,父母應該學習如何對抗內在的焦慮,容許孩子保有自己的秘密? 1. 了解的前提請先建立 「 相互 」 信任 孩子的感受力與敏銳度是很強的,他們能夠感知一般我們並不想讓孩子知道的事情、像是夫妻間的衝突、家庭經濟狀況等 … 。當我們想對他們隱瞞某些事情時,他們也會為了貼心,而假裝什麼都不知道。這些會造成他們內在許多疑問、擔心與焦慮。 這樣的情況,容易引發孩子對自己行為產生自責感與內疚感的錯覺,認為家中許多情況是自己所造成。當我們自己都認為家中許多事情不應該讓孩子知道時,間接著也在教導孩子「有許多事情是不能讓他人知道的!」在以上這樣的情況下,你又要孩子如何能對你坦白 ? 2. 先試著從孩子行為與肢體語言訊息做觀察 許多父母會以孩子「安全」作為考量,想要了解孩子真實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在無法得知孩子的祕密時會出現災難化的思考,認為我的孩子「要變壞了」、「可能...

了解這「四感」,讓管教變簡單!

圖片
當我們處在打也不是、寵也不行的年代,父母該怎麼做 ? 張閔淳 / 諮商心理師 這個世代,教育孩子似乎變得越來越困難,舉凡打開親職教育相關的文章與專欄,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在傳遞家長一個重要的訊息「打罵教育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學生,因為那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後遺症及負向影響」、「凡事尊重孩子發展與關注孩子感受與情緒經驗」。可是這讓許多家長與教師在教育這件事上時常舉棋不定,也聽到許多家長反映,不這樣教孩子根本教不會、講不聽,那 到底應該如何拿捏管教界線與分寸,讓我們能如實的傳遞對孩子的教養,同時又能不傷害到親子關係,讓孩子自信學習與發展 ? 在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教育及管教前,或許我們該問問自己, 到底我們想要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 ? 1. 管教中的「愧疚感」和「羞愧感」 「愧疚感」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對自己行為有自省能力,因此教導的同時,透過事件的描述與孩子帶給他人的感受,會引發孩子對自己行為產生自責與內疚的情緒感受,常見的說法是 : 「你看你做這樣的行為,讓家人很傷心」孩子內在會感受到「因為我才會這樣」、「都是我害的」。 針對孩子的負向與偏差行為,我認為健康、適度的愧疚與自責感,能讓孩子對事件有所反省,也能夠提醒自己下次不再犯下相同的過錯。 「羞愧感」 反觀,我們在實務現場中看到許多家長在管教的同時,傳遞給孩子的並非是愧疚感而是羞愧感。這兩著最大差異是, 羞愧感會讓孩子的自我價值、自信與自尊受到貶損 ,像是父母會跟孩子說 : 「你做了這麼見不得人的事情,讓我們丟臉蒙羞」、「都是你害我們在外面抬不起頭」、或是直接在眾人面前怒罵孩子, 這樣的語言及行為,並不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覺察與反省,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一蹶不振 ! 因此在憤怒當下,父母們請留意我們所使用的語言,避免讓原本的好意造成孩子與親子關係間的二次傷害。並且 透過「真誠的表達」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傳遞給孩子,都有助於孩子減少受到愧疚與羞愧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與想法。 2. 「安心感」 管教前請先建立孩子的「安心感」     「管教,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仍有期待」可惜的是往往這份期待孩子根本無法感受到,那是因為在 管教的過程中,孩子只感受到焦慮與慌張,並沒有所謂的「安心感」。 在這裡父母可能會想,孩子做錯事如果還能安心,那代表他對事情根本沒有反省...

小學課後能有哪些選擇

圖片
鄭艾兒 小孩上了小學之後,讓上班族父母最煩惱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午下課後應該要去哪裡? 通常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由長輩帶回家,另外一個就是安親班。 小學孩子需要甚麼? 是讓爺爺奶奶帶著看電視? 還是在安親班裡不斷讀書? 你給小孩 PDF 了嗎 ? 丹妮絲.波普( Denise Pope )、莫琳.布朗( Maureen Brown )、莎拉.邁爾斯( Sarah Miles )等三位教育學者,在書裡《負荷過重還是準備不足:創造更強大的學校,教出健康成功的孩子》( Overloaded and Underprepared: Strategies for Stronger Schools and Healthy, Successful Kids )強調「每個孩子、每天都需要 PDF 。」 1.       P 是遊戲( play )。遊戲是孩子最重要的「工作」。遊戲給他們解決問題、與人溝通、以及嘗試新點子的機會。 2.       D 是休息( downtime ) 。 _ 3.       F 是家庭( family )。研究顯示,從學前兒到高中生,每天固定和全家人一起用餐的孩子,情緒更穩定,人際關係更好。 我分享我的經驗 , 真正適合孩子的安親班要有下列條件。 1.       家長先篩選環境,喜歡再帶孩子來。孩子至少看過兩次,確定喜歡了再決定。因為安親班是從十二點到七點多,比在學校的時間還長,影響更深。 2.       是否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培養小孩的體力,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做很多的事情。 3.       有多元化的學習,不是只有寫功課唸英文。不同的生活經驗和遊戲,開拓他們的視野才是最重要的。 4.       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對學生的態度。這一點是個人的感覺問題。 最後才是,下課時間能否配合家長的下班時間。 安親班讓孩子到晚...

別以為「乖乖牌」孩子的情緒很安全

圖片
別以為「乖乖牌」孩子的情緒很安全 張閔淳 / 諮商心理師---- 其他好文章 近期又發生了一起 24 歲少年砍殺父親事件,因為開始從事校園心理師工作,時常會關注孩子、青少年相關事件與新聞,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發現,近幾年這樣類似案件相較以往頻率更高、手段也較為兇殘。 你可能會說這名兇嫌已經脫離了所謂的青少年時期的階段,但你能說這些會犯下如此罪行的人他們在青少年時期難道都沒有徵兆?一次次的社會事件我們需要省思的是,有沒有可能在事件發生前,有許多的線索正在透露,只是我們都不曾發現、甚至視而不見 ⋯ 「乖乖牌」孩子的情緒我們更需要留意 最近在與一位小四學生老師談話時,老師說到最近班上發生了一件令他嚇破膽的事情,一名學生平時很乖,幾乎不用人提醒跟擔心就會把自己事情處理好,在班級中課業表現也都很優秀,但就在某節下課無端的拿美工刀就往前面座位同學的背畫上去,好在因為同學穿著外套,刀子畫破了衣服,人並沒有受傷。 在校園中我們時常將關注放在情緒衝動性高,攻擊性較強的學生,深怕一個不留意孩子就會出現令人擔心的行為,也因為如此我們不太會去留意個性較內向的孩子,因為她們對我們而言相對要安全許多!可是在實務現場中我們也經常發現,會表現出較強烈的攻擊行為或容易出現突發性情緒暴怒的學生,在老師平時的觀察往往是表現較文靜、令人放心的孩子。 那究竟發生什麼事,讓現在的青少年面對挫折與衝突事件的因應需要用如此極端、暴力的方式宣洩自己不滿的情緒 ? 以下有幾點這類型孩子的特徵與行為跡象,可以協助我們對孩子行為有更多的辨識與了解 1. 孤獨感所產生的「厭世」想法 這份孤獨感除了人際關係上的疏離外,更重要的是孩子內在可能唯一支撐他的力量正一點一滴的瓦解,最常見的包含父母(或其中一方)的忽視、語言上的貶損與激怒,都可能讓孩子的心逐漸封閉。當孩子感受到在這世上自己不被他人所喜愛,加上生活、學習上的挫折,就容易讓孩子產生對集體社會的厭世感 ! 而這份厭世感,認為是全世界的人都對不起他的時候往往就會產生憤怒、玉石俱焚的行為或想法 2. 父母高壓的要求與期待削弱了孩子的自信 做父母的一定會對孩子有一定的期待與要求,但當我的的要求與期待已經影響其生活與人際關係時,我們就必須適時的放手與調整。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孩子一定也都能如實感受到,因此孩子會...

讓對孩子的愛有效傳遞

圖片
若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那就甚麼都不是! 4 個原則讓你對孩子的愛有效傳遞 張閔淳 / 諮商心理師---- 認識作者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叛逆時期大約會是在 3 歲左右,這階段的孩子,凡是大大小小問題總是不厭其煩的一問再問,變得很有主見、脾氣也相對較不穩定及固執,以前可以的現在卻完全變了樣,只要一沒有遵照孩子的期望予以滿足,孩子就會用大吵大鬧的方式逼的父母不得不妥協,就算不是在孩子兩三歲期間,相信許多父母也都經歷過孩子的暴怒、反抗甚至誤解,認為我們不夠了解他,甚至不夠愛他 ... 在與青少年家長會談或諮詢時,很常聽到家長說到孩子覺得父母不夠愛他、關心他,究竟在傳遞愛與關懷的同時發生了什麼事,讓錯頻的情況一再發生,沒有接收到好意就罷了,有時卻演變成親子間的糾紛與衝突,究竟我們要如何做,才能讓孩子真實的感受到我們對孩子的真心付出與關愛? 4 個原則讓你對孩子的愛有效傳遞: 1. 從孩子的「不要」中找答案    當我們遇到孩子很「ㄏㄨㄢ」什麼都說不要、什麼都要照著自己的意思做時,請父母先冷靜,不要因孩子的行為而影響了我們自己的情緒。我們需要了解當 孩子在表達自己不要什麼東西時,反面的意思是「希望你能給我我所要的!」因此在處理孩子當下情緒時反映孩子「真正想要的部分」雖說很多時候並不能讓孩子稱心如意,但至少能讓孩子感受到「你懂他」。 2. 與孩子同步     由於角色與立場的不同,容易讓我們看事件的角度與孩子相差甚遠,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當孩子分享在學校與同學的相處與遊戲時,父母可能直覺性的就會回映孩子「你在學校都跟同學玩,啊有沒有認真上課啊?」父母希望孩子認真學習,但在孩子心裡只會覺得「真的很掃興 ... 」 因此我給父母建議, 當我們願意聆聽孩子與我們分享的經驗時,暫時先放下我們對孩子的管教與要求,認真、專注在當下聽著孩子分享的事件,盡可能與孩子在同樣的視野 _ 。 3. 「擁抱」 「當你不知如何處理孩子情緒時那就抱抱他吧 ! 」不論是面對小小孩,還是青春期的孩子,擁抱時的肌膚接觸所傳遞的溫度與愛,會勝過許多言語。 我們對孩子的擁抱,時常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當孩子漸漸長大,對許多家長與孩子而言擁抱是件尷尬、不好意思的事情。但若是你有機會擁...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變得不喜歡出門

圖片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變得不喜歡出門 這是不是個問題 ? 張閔淳 / 諮商心理師 某天坐在火車上,無意間聽到了兩位婦女間的談話,其中一位應該是位孩子已經國中階段的媽媽在向他的朋友描述自己孩子的狀況,印象中他是這樣說的 : 「我們家兒子已經國二了,他不像一般孩子喜歡出去打球,放假幾乎都不會說要跟同學出去,放學回到家或周末,除了做完自己該做的事外,就是看電視、打電腦,但他在國小的時候其實不會這樣,不知道這樣到底好不好,不過至少知道他不會學壞 !! 」 當我們觀察到孩子開始有這樣的現象,起初你會覺得孩子就喜歡待在家裡,這也沒什麼不好,至少看的到、管的到反而叫人放心,但隨著日子久了, 你會發現孩子漸漸的已經「不是喜歡待在家」而是變得「不喜歡出門」。 現在在校園實務工作中,看到越來越多這類的孩子,看起來乖乖的,也沒有什麼地方好讓人操心,硬要說有哪裡不一樣,應該就是變得不愛出門,喜歡賴在家裡。就連拒學、中輟生的型態也在近期發現有再慢慢改變的趨勢,以往這類孩子輟學是跑到校外遊蕩、到朋友家寄宿,但反觀現在看到多數的中輟生,哪裡都不去只是整天窩在家,但若家中也有這類孩子,究竟是不是個問題?該不該處理 ?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指標觀察 : 1. 透過退縮將自己隱藏起來: 這是拒學、中輟學生的一個常見現象,這類學生通常在 學校或其他地方遇到挫折,導致孩子用社會退縮的方式將自己隱藏起來,原因是 ( 1 )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力與習得無助 ( 2 )為了避免讓自己再次經驗同樣情況而出現的逃避反映。 2. 人際負向經驗: 往往我們在校園較常看到這樣的例子,孩子內在的孤立與疏離感或未傳達自己在學校中曾遭到霸凌或與老師關係衝突,而選擇用拒學方式因應事件。另外孩子與父母之關係也是一個重要的評估指標,若孩子與父母或其中一方關係衝突、矛盾、黏膩、迴避等,孩子也可能透過此方式因應與表達。 3. 家中面臨重大事件: 另一類的孩子是家中正處在不穩定,舉凡父母婚姻問題、家人健康、精神、經濟問題等,對孩子而言造成重大生活壓力,讓孩子不得不讓自己在家中,以讓家庭功能維持暫時的穩定與平衡。 4. 生理因素 : 此部分較容易觀察與了解孩子拒學與輟學的因素主要由生理因素所構成。 若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目的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