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7的文章

了解這「四感」,讓管教變簡單!

圖片
當我們處在打也不是、寵也不行的年代,父母該怎麼做 ? 張閔淳 / 諮商心理師 這個世代,教育孩子似乎變得越來越困難,舉凡打開親職教育相關的文章與專欄,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在傳遞家長一個重要的訊息「打罵教育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學生,因為那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後遺症及負向影響」、「凡事尊重孩子發展與關注孩子感受與情緒經驗」。可是這讓許多家長與教師在教育這件事上時常舉棋不定,也聽到許多家長反映,不這樣教孩子根本教不會、講不聽,那 到底應該如何拿捏管教界線與分寸,讓我們能如實的傳遞對孩子的教養,同時又能不傷害到親子關係,讓孩子自信學習與發展 ? 在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教育及管教前,或許我們該問問自己, 到底我們想要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 ? 1. 管教中的「愧疚感」和「羞愧感」 「愧疚感」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對自己行為有自省能力,因此教導的同時,透過事件的描述與孩子帶給他人的感受,會引發孩子對自己行為產生自責與內疚的情緒感受,常見的說法是 : 「你看你做這樣的行為,讓家人很傷心」孩子內在會感受到「因為我才會這樣」、「都是我害的」。 針對孩子的負向與偏差行為,我認為健康、適度的愧疚與自責感,能讓孩子對事件有所反省,也能夠提醒自己下次不再犯下相同的過錯。 「羞愧感」 反觀,我們在實務現場中看到許多家長在管教的同時,傳遞給孩子的並非是愧疚感而是羞愧感。這兩著最大差異是, 羞愧感會讓孩子的自我價值、自信與自尊受到貶損 ,像是父母會跟孩子說 : 「你做了這麼見不得人的事情,讓我們丟臉蒙羞」、「都是你害我們在外面抬不起頭」、或是直接在眾人面前怒罵孩子, 這樣的語言及行為,並不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覺察與反省,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一蹶不振 ! 因此在憤怒當下,父母們請留意我們所使用的語言,避免讓原本的好意造成孩子與親子關係間的二次傷害。並且 透過「真誠的表達」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傳遞給孩子,都有助於孩子減少受到愧疚與羞愧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與想法。 2. 「安心感」 管教前請先建立孩子的「安心感」     「管教,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仍有期待」可惜的是往往這份期待孩子根本無法感受到,那是因為在 管教的過程中,孩子只感受到焦慮與慌張,並沒有所謂的「安心感」。 在這裡父母可能會想,孩子做錯事如果還能安心,那代表他對事情根本沒有反省。 但這邊所要表達

小學課後能有哪些選擇

圖片
鄭艾兒 小孩上了小學之後,讓上班族父母最煩惱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午下課後應該要去哪裡? 通常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由長輩帶回家,另外一個就是安親班。 小學孩子需要甚麼? 是讓爺爺奶奶帶著看電視? 還是在安親班裡不斷讀書? 你給小孩 PDF 了嗎 ? 丹妮絲.波普( Denise Pope )、莫琳.布朗( Maureen Brown )、莎拉.邁爾斯( Sarah Miles )等三位教育學者,在書裡《負荷過重還是準備不足:創造更強大的學校,教出健康成功的孩子》( Overloaded and Underprepared: Strategies for Stronger Schools and Healthy, Successful Kids )強調「每個孩子、每天都需要 PDF 。」 1.       P 是遊戲( play )。遊戲是孩子最重要的「工作」。遊戲給他們解決問題、與人溝通、以及嘗試新點子的機會。 2.       D 是休息( downtime ) 。 _ 3.       F 是家庭( family )。研究顯示,從學前兒到高中生,每天固定和全家人一起用餐的孩子,情緒更穩定,人際關係更好。 我分享我的經驗 , 真正適合孩子的安親班要有下列條件。 1.       家長先篩選環境,喜歡再帶孩子來。孩子至少看過兩次,確定喜歡了再決定。因為安親班是從十二點到七點多,比在學校的時間還長,影響更深。 2.       是否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培養小孩的體力,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做很多的事情。 3.       有多元化的學習,不是只有寫功課唸英文。不同的生活經驗和遊戲,開拓他們的視野才是最重要的。 4.       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對學生的態度。這一點是個人的感覺問題。 最後才是,下課時間能否配合家長的下班時間。 安親班讓孩子到晚上 7:30-8:00 下課 ,到底好不好? 我建議 至少睡滿九個小時。 根據研究,六至十二歲小孩需要睡眠約九至十一個鐘頭。安親班為了迎合上班族家長的需求,可以讓孩子到七點半才下課。高年級的同學甚至於上課到八點半 ; 我其實蠻懷疑這樣的學習效果,從早上七點多開始讀書,讀到了晚上八點多,光想就覺得累 , 感覺上只是在耗時間,如果只是為了要讓晚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