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這「四感」,讓管教變簡單!
當我們處在打也不是、寵也不行的年代,父母該怎麼做 ? 張閔淳 / 諮商心理師 這個世代,教育孩子似乎變得越來越困難,舉凡打開親職教育相關的文章與專欄,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在傳遞家長一個重要的訊息「打罵教育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學生,因為那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後遺症及負向影響」、「凡事尊重孩子發展與關注孩子感受與情緒經驗」。可是這讓許多家長與教師在教育這件事上時常舉棋不定,也聽到許多家長反映,不這樣教孩子根本教不會、講不聽,那 到底應該如何拿捏管教界線與分寸,讓我們能如實的傳遞對孩子的教養,同時又能不傷害到親子關係,讓孩子自信學習與發展 ? 在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教育及管教前,或許我們該問問自己, 到底我們想要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 ? 1. 管教中的「愧疚感」和「羞愧感」 「愧疚感」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對自己行為有自省能力,因此教導的同時,透過事件的描述與孩子帶給他人的感受,會引發孩子對自己行為產生自責與內疚的情緒感受,常見的說法是 : 「你看你做這樣的行為,讓家人很傷心」孩子內在會感受到「因為我才會這樣」、「都是我害的」。 針對孩子的負向與偏差行為,我認為健康、適度的愧疚與自責感,能讓孩子對事件有所反省,也能夠提醒自己下次不再犯下相同的過錯。 「羞愧感」 反觀,我們在實務現場中看到許多家長在管教的同時,傳遞給孩子的並非是愧疚感而是羞愧感。這兩著最大差異是, 羞愧感會讓孩子的自我價值、自信與自尊受到貶損 ,像是父母會跟孩子說 : 「你做了這麼見不得人的事情,讓我們丟臉蒙羞」、「都是你害我們在外面抬不起頭」、或是直接在眾人面前怒罵孩子, 這樣的語言及行為,並不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覺察與反省,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一蹶不振 ! 因此在憤怒當下,父母們請留意我們所使用的語言,避免讓原本的好意造成孩子與親子關係間的二次傷害。並且 透過「真誠的表達」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傳遞給孩子,都有助於孩子減少受到愧疚與羞愧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與想法。 2. 「安心感」 管教前請先建立孩子的「安心感」 「管教,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仍有期待」可惜的是往往這份期待孩子根本無法感受到,那是因為在 管教的過程中,孩子只感受到焦慮與慌張,並沒有所謂的「安心感」。 在這裡父母可能會想,孩子做錯事如果還能安心,那代表他對事情根本沒有反省。 但這邊所要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