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這「四感」,讓管教變簡單!

當我們處在打也不是、寵也不行的年代,父母該怎麼做?

張閔淳/諮商心理師
這個世代,教育孩子似乎變得越來越困難,舉凡打開親職教育相關的文章與專欄,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在傳遞家長一個重要的訊息「打罵教育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學生,因為那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後遺症及負向影響」、「凡事尊重孩子發展與關注孩子感受與情緒經驗」。可是這讓許多家長與教師在教育這件事上時常舉棋不定,也聽到許多家長反映,不這樣教孩子根本教不會、講不聽,那到底應該如何拿捏管教界線與分寸,讓我們能如實的傳遞對孩子的教養,同時又能不傷害到親子關係,讓孩子自信學習與發展?

在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教育及管教前,或許我們該問問自己,到底我們想要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

1.管教中的「愧疚感」和「羞愧感」
「愧疚感」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對自己行為有自省能力,因此教導的同時,透過事件的描述與孩子帶給他人的感受,會引發孩子對自己行為產生自責與內疚的情緒感受,常見的說法是:「你看你做這樣的行為,讓家人很傷心」孩子內在會感受到「因為我才會這樣」、「都是我害的」。針對孩子的負向與偏差行為,我認為健康、適度的愧疚與自責感,能讓孩子對事件有所反省,也能夠提醒自己下次不再犯下相同的過錯。
「羞愧感」
反觀,我們在實務現場中看到許多家長在管教的同時,傳遞給孩子的並非是愧疚感而是羞愧感。這兩著最大差異是,羞愧感會讓孩子的自我價值、自信與自尊受到貶損,像是父母會跟孩子說:「你做了這麼見不得人的事情,讓我們丟臉蒙羞」、「都是你害我們在外面抬不起頭」、或是直接在眾人面前怒罵孩子,這樣的語言及行為,並不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覺察與反省,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一蹶不振!
因此在憤怒當下,父母們請留意我們所使用的語言,避免讓原本的好意造成孩子與親子關係間的二次傷害。並且透過「真誠的表達」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傳遞給孩子,都有助於孩子減少受到愧疚與羞愧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與想法。

2.「安心感」
管教前請先建立孩子的「安心感」
  「管教,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仍有期待」可惜的是往往這份期待孩子根本無法感受到,那是因為在管教的過程中,孩子只感受到焦慮與慌張,並沒有所謂的「安心感」。在這裡父母可能會想,孩子做錯事如果還能安心,那代表他對事情根本沒有反省。但這邊所要表達的「安心感」指的是,孩子會知道你是為了他好而教他而並非嫌棄或拋棄他,是這份內在的安心感,讓孩子能夠理解我們的憤怒,對我們行為能夠理解與體諒,而我們也能因孩子這份安心感讓管教發輝最大效果。我們一定要記得,懲罰的前提一定要有愛的基礎!

3.「遺棄感」
孩子最怕的「遺棄感」才是最大元凶
   我們面對幼年時期孩子的負向行為與情緒時,父母很常會和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面對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我們或許已不再使用言語,而是用冷漠、忽視孩子行為背後所想傳達的訊息。孩子為了尋求愛與關注會不斷用許多行為探視我們,但若我們總是以這樣的語言及行為去回應孩子,那只是一再加深孩子內在所認為的「你真的不要我」日復一日,這份「遺棄感」讓孩子不再對愛的渴望做出掙扎,伴隨而來的就是親子關係的僵化與疏離及嚴重影響孩子自尊與自我價值。

我們的教育都希望孩子能夠:(1)減少負向行為(2)記取經驗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
(3)建立正確的道德與價值觀。
所以,對於現在打也不是、寵也不行的年代,『如何教育小孩』是父母必須要學習的,透過上述的「四感」能幫助父母在管教中也能有個依循的方向!
----------更多好文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變得不喜歡出門

小學課後能有哪些選擇

別以為「乖乖牌」孩子的情緒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