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7的文章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變得不喜歡出門

圖片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變得不喜歡出門 這是不是個問題 ? 張閔淳 / 諮商心理師 某天坐在火車上,無意間聽到了兩位婦女間的談話,其中一位應該是位孩子已經國中階段的媽媽在向他的朋友描述自己孩子的狀況,印象中他是這樣說的 : 「我們家兒子已經國二了,他不像一般孩子喜歡出去打球,放假幾乎都不會說要跟同學出去,放學回到家或周末,除了做完自己該做的事外,就是看電視、打電腦,但他在國小的時候其實不會這樣,不知道這樣到底好不好,不過至少知道他不會學壞 !! 」 當我們觀察到孩子開始有這樣的現象,起初你會覺得孩子就喜歡待在家裡,這也沒什麼不好,至少看的到、管的到反而叫人放心,但隨著日子久了, 你會發現孩子漸漸的已經「不是喜歡待在家」而是變得「不喜歡出門」。 現在在校園實務工作中,看到越來越多這類的孩子,看起來乖乖的,也沒有什麼地方好讓人操心,硬要說有哪裡不一樣,應該就是變得不愛出門,喜歡賴在家裡。就連拒學、中輟生的型態也在近期發現有再慢慢改變的趨勢,以往這類孩子輟學是跑到校外遊蕩、到朋友家寄宿,但反觀現在看到多數的中輟生,哪裡都不去只是整天窩在家,但若家中也有這類孩子,究竟是不是個問題?該不該處理 ?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指標觀察 : 1. 透過退縮將自己隱藏起來: 這是拒學、中輟學生的一個常見現象,這類學生通常在 學校或其他地方遇到挫折,導致孩子用社會退縮的方式將自己隱藏起來,原因是 ( 1 )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力與習得無助 ( 2 )為了避免讓自己再次經驗同樣情況而出現的逃避反映。 2. 人際負向經驗: 往往我們在校園較常看到這樣的例子,孩子內在的孤立與疏離感或未傳達自己在學校中曾遭到霸凌或與老師關係衝突,而選擇用拒學方式因應事件。另外孩子與父母之關係也是一個重要的評估指標,若孩子與父母或其中一方關係衝突、矛盾、黏膩、迴避等,孩子也可能透過此方式因應與表達。 3. 家中面臨重大事件: 另一類的孩子是家中正處在不穩定,舉凡父母婚姻問題、家人健康、精神、經濟問題等,對孩子而言造成重大生活壓力,讓孩子不得不讓自己在家中,以讓家庭功能維持暫時的穩定與平衡。 4. 生理因素 : 此部分較容易觀察與了解孩子拒學與輟學的因素主要由生理因素所構成。 若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目的是以

孩子面對困難時,究竟要不要介入幫忙?

圖片
孩子面對困難時,究竟要不要介入幫忙? 張閔淳 / 諮商心理師 教你把握這五個步驟 !                                                                                                            最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場景發生在一間飲料店,排隊在前面的是一對父母及一位五年級的孩子,因為小孩不敢跟店員點自己想喝的飲料而在飲料店前扭捏,之後孩子小小聲的跟媽媽說自己想要喝的飲料,最後就由母親代點,一旁的父親則笑笑的說 : 「你都已經五年級了,我們也都在你旁邊你還是不敢點!」此時若你是這孩子的爸媽,你會怎麼做 ? 相信每位父母在子女誕生時,都會想將最好的東西給予孩子,不論是愛、關懷、支持,或是實際上給予孩子所需的資源、物質上的滿足等。我們常常為了避免讓孩子受到傷害,因此在遇到事情時就幫孩子凡事打理好以免孩子受挫,擔心他們因為一時的不順利而自暴自棄,對生活、自己失去信心,讓我們時時刻刻甚至戰戰兢兢的守在孩子身邊,好讓自己能在孩子要跌倒前,就先將前方的障礙物移開, 但我們是否曾經想過 ? 當在協助孩子解決掉許多困難時,其實也正在一點一滴不自覺的剝奪屬於孩子能夠獨當一面的機會與能力 ?! 因此適度的讓孩子體驗壓力與挫折,或許會是另一個讓孩子學習與成長的契機。 首先,我們必須要做的不是避免他承受挫折,而是去學習有面對挫折的勇氣! 永遠要讓孩子知道 「我會陪你一起面對,但不會全然的幫你解決問題」 要讓孩子了解問題仍屬於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與能力,一方面也能讓孩子知道我們會是孩子的後盾與支持的力量。 一旦孩子感知到我們的力量,即便我們不出面協助,他也有自己處理的方法與能力。 當我們遇到孩子面臨困難與挫折時,再請爸爸媽媽掌握以下五大原則與步驟! 「停」 在沒有危及安全的情況下: 當我們有想要嘗試協助孩子的時候先停一下,不要急著出面幫孩子解決問題!同時想一想,若是這件事給孩子自己做,他會遇到怎麼樣的結果?真的會被擊垮嗎?還是其實他會發展出自己的能力、創意去解決所遇到的困難。 「看」 當我們能夠停下想要幫忙的衝動時: 我們就能夠冷靜的在一旁看看孩子過程中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一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