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親子衝突的有效回應技巧
文 張閔淳/諮商心理師
最近和一位媽媽談話,讓他最近心力交瘁的是他與他國中的孩子經常在家中有非常高的衝突,且這樣的衝突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記得媽媽這樣形容他的孩子...
媽媽: 我不知道現在要怎麼跟他相處,對我來說他就像是顆不定時炸彈,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就會爆炸。
我: 這真的是很讓人頭痛,就你剛剛說的能不能舉一個例子。
媽媽: 我們原本就很容易吵起來,多半原因都是因為他覺得我很愛唸,就像昨天已經晚上10:30了,我光跟他說已經很晚了,不要再用手機快點去洗澡、準備睡覺,他就開始歇斯底里,說我們都很控制他、很愛管他,之後就跟我大吵了起來。
我: 好像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就上來,即便只是一般生活中的叮嚀。
媽媽: 對啊,這讓我真的覺得很煩,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我真的也很不想管他,但是能嗎?我覺得因為他的情緒或是擔心他會做出些不理智的行為,我已經對他處處退讓,但像這樣的狀況幾乎還是天天上演。
我: 好像你該做的都做了,還是無法停止這樣的衝突。
媽媽: 我現在變得也很神經質,只要跟他待在一起,就會覺得壓力很大,之前還曾經吵到我們兩個大打出手。
短短的對話道出媽媽的無奈與不知所措,正值叛逆期的孩子,很容易因為衝動、內在的衝突等原因與家人衝突,即便我們都了解孩子在這階段容易出現易怒、思考、價值觀或行為的反抗,但對孩子的許多行為卻相當無助,不知如何是好,似乎只能在一旁靜靜的等待著孩子的風暴期能快點渡過。又或者有些家長很想積極協助孩子,試圖讓孩子情緒或衝動行為得以穩定下來,但最後結果卻換來更糟糕的親子關係。許多人都知道孩子會有叛逆期,但卻很少人知道能夠如何接近這時期的孩子。
孩子的情緒、行為可能表現的是衝動、強烈反抗,實務上也出現不少案例是孩子表現出沮喪、情緒低落等現象,因此我們需要留意與判斷,孩子所展現出來的反應是否在正常值中,若超出了正常值,就需要進一步請專業人士進行評估,了解孩子狀態。然而怎麼樣才算是正常值?
以下提供幾項重要的指標:
1.觀察孩子情緒的強度:
(1)在冷靜或安撫後是否能夠緩和下來
(2)是否出現攻擊或自我傷害行為
2.情緒與行為出現的頻率
3.孩子事後是否了解自己情緒當下的狀態
4.情緒、行為持續的時間:
(1)觀察孩子當情緒上來(或低落)需要多久時間才能緩和
(2)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開始至今已經持續了多久
5.情緒、行為是否已經影響其日常生活、人際關係或學習表現
(1)在冷靜或安撫後是否能夠緩和下來
(2)是否出現攻擊或自我傷害行為
2.情緒與行為出現的頻率
3.孩子事後是否了解自己情緒當下的狀態
4.情緒、行為持續的時間:
(1)觀察孩子當情緒上來(或低落)需要多久時間才能緩和
(2)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開始至今已經持續了多久
5.情緒、行為是否已經影響其日常生活、人際關係或學習表現
以上的一些指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孩子的情緒是否會需要做進一步的評估與協助。也讓父母們在面對孩子的狀態時有個依循的指標。然而在校園或實務現場中多半遇到孩子會有較強烈的情緒、行為,主要還是都伴隨著人際、情感、生涯等議題的困擾,而偏偏這階段的孩子較不會將自己的煩惱向外求助或表達,當孩子表達時往往都是已經積壓許久,導致情緒容易出現失控、強度過高的情況。然而作為家長,當孩子處在這段風暴期能夠如何溝通與對話降低衝突?
1.由「不要」改成「我希望」
在我的經驗中,遇到高衝突的親子關係,幾乎脫離不了一個現象是,孩子總是會抱怨父母很愛管、很愛唸,但實際了解其實父母並沒有在這段時間增加對孩子的要求,或像孩子所表達的一直管或一直唸,但為何孩子會有這樣的認為及感受。父母要了解,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個重的發展目標是「獨立」、「自主」的需求。這能解釋為什麼明明對待孩子方式一樣,以前可以現在卻容易被抱怨。我經常建議家長,面對這階段的孩子當我們想要提醒或管教時,避免衝突的一個有效的方式是從「不要」的語言改成「我希望」,例如:當我們跟孩子說不要一直出去玩、不要太晚睡,可以改成跟孩子說「我希望你可以留在家、我希望你可以早點睡」這樣較正向的回應能夠讓孩子較能接受父母的約束,也較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2.管教中,減少刺激、話語簡短
常常我們管教孩子時會因為叫不聽、管不動而讓自己更加火大,然而容易引發親子高衝突的家庭,在父母身上會出現一個常見的現象是,「越是講不聽就要講到你聽為止」但這樣的行為往往不會讓孩子因為你的要求而修正自己的行為,更多的是讓彼此雙方火氣更大最後演變成衝突。因為如此,我常常會幫助家長去思考自己在憤怒的情況下容易出現那些行為?而這些行為是否有助於達到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管教的前提是要有穩固且良好親子關係,因此一旦我們觀察到快要與孩子發生衝突或自己情緒快要上來時,當下請減少對話,若一定要告知或提醒孩子,也請記得話語盡量簡短。
→→舉例來說
很多家長會跟孩子說:「都幾點了還不快點去寫功課,每次都喜歡這樣一直拖,早點寫完不久沒事了嗎?寫不完又要到很晚才睡,明天早上又叫不起來」
其實我們可以直接跟孩子說:「你該去寫功課了」簡短有力的表達會讓孩子更能抓到我們想表達的內容,並且切記當我們還孩子對話時,只針對當下的事件做討論,避免出現翻舊帳語言,這能大大降低衝突情況的發生。
3.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放寬標準
如同前面提到青少年的孩子是尋求獨立、自主的階段,許多以前的規範,到了這段時期都會讓孩子覺得被控制與約束,因此建議家長,在與孩子設立規範與管教的同時,試著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讓自己的彈性與標準做一些調整,例如:允許孩子比之前更晚一點回家或睡覺。若父母覺得即便調整孩子依然無法遵照也能夠透過與孩子的討論,降低孩子對我們的不諒解。
4.從「談行為」到「談關係」
在跟家長談到親子衝突時,一些家長會表達出不論軟的硬的都試了,到最後只能任由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因為想管也管不了,一唸又要衝突,因此實務中許多父母到最後行為就像是對孩子放棄一般,不聞不問。面對孩子這樣的狀態,還能怎麼做?我經常會和家長說若是親子關係已經漸漸疏離,這時候就不要再和孩子談「他的行為」而改為談「彼此的關係」。
→→舉例來說
若你發現自己和孩子關係漸行漸遠,當孩子又出現需要你管教的行為像是晚回家,你可以和孩子說:「我發現最近你很常晚回家,我們也經常因為這件事,鬧的彼此不愉快,我不希望總是因為這樣與你起衝突,但心裡卻也很擔心你在外面的安全,這讓我很為難,不知道我們可以怎麼達到共識,能夠如何和你相處?」這樣的對話能將重點由行為轉為談彼此的關係,也較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及家人所帶來的影響,並能以較溫和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問題。
留言
張貼留言